我院把构建“服务型区域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重点工作,确定为办学特色培育项目之一。
(一)以卫生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2005年,学院开展了全市卫生人才需求调查工作,对我市卫生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根据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在原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3个专业基础上,新增设了康复治疗技术、公共卫生管理、助产、医学营养、卫生信息管理等6个专业,专业数已达9个。“十一五”期间,学院紧密结合人才需求,计划专业数达到12个以上。
根据培养应用型卫技人才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的,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为向导,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加快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2003年,我院被教育部、卫生部联合确定为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2005年12月,我院护理实训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获得财政部2005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奖励专项资金。
(二)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卫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1、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由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学院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组成的宁波市医学教育协调委员会;成立宁波市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每年两次学院临床教学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建立与地方政府协作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如与江北区政府进行“区院”合作,双方在卫技人员在职培训、社会调查、共建信息网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与技术服务中心、社会实践以及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2、与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服务型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教学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实践基地。与医院建立双向服务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双方在学科带头人引进与培养、专业学科建设、临床教学、医疗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订单式人才培养、卫技人员培训、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源信息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为培训、实习基地,共同出资、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办学与办院水平。
3、共建卫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我院与奥克斯集团宁波明州医院有限公司、市第六医院、江东区口腔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我市一些医院、企业协议共建医学检验与诊断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技术、护理、助产等一批卫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双方共同出资,协议投入资金1450万元,其中,医院(企业)投资950万元;资源共享、共同受益。
(三)面向社会需求,完善形式多样的卫生职业培训体系
1、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在职学历教育体系。学院开展浙大医学院、宁大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等院校的成人在职高等学历教育;新增设浙大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两个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举办研究生(课程班)、本科、专科等几个成人教育办学层次;设有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满足了宁波市卫生系统各类人员提高学历层次的需要,也为我院学生的毕业后在职学历教育创造了条件。从2001年至2005年,共有7258人参加我院成人在职高等学历教育。
2、健全系列化、规范化、专门化卫技人员在职培训体系。我院已成为宁波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职培训的主要基地,宁波市卫生干部进修安博体育app、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宁波分中心、浙江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宁波分中心、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宁波分中心和宁波护理教育实训中心等机构均设在我院。为加强在职卫技人员教育的管理,2005年,我院与市卫生局共同成立卫技人员在职培训领导小组,卫生行政部门以计划形式下发三年培训计划,并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大纲与考核方式。开展的培训项目有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乡村医生全科医学培训、农村基层全科岗位培训、社区护士培训、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妇幼保健人员培训、医院(卫生院)院长培训和护士长培训等,年平均培训人次达2000人以上。
3、完善多样性、实用性社会培训体系。根据社会需要,我院积极开展多种面向社区不同人群的科普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有康复护理培训、社区健康培训、中老年保健培训、围产保健知识培训、护工培训等项目。